啃下就业结构性矛盾“硬骨头”
就业是民生之本。在一系列政策“组合拳”作用下,当前我国就业形势总体上保持稳定态势。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调查失业率多个月份在5%至6%区间运行,而且新增就业数量在稳步增长。
但数据也显示,在就业形势保持总体稳定的同时,就业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人力资源供给与岗位需求之间不匹配问题突出。今年,将有超过900万名大学生进入劳动力市场,然而与之不相对称的是,一些用工单位招不到合适的劳动力。国家统计局一项包括9万多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调查显示,约44%的企业反映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招工难,尤其是一线普通工人、高技能人才以及技术工人最紧缺。
事实上,当前无论是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加快,部分行业的高素质人才储备不足、技能型人才及熟练工短缺的问题愈发明显。一方面是新型产业、高端制造业存在大量用工缺口,另一方面是大量劳动力特别是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当前我国就业结构性矛盾亟待引起足够重视。
客观而言,就业结构性矛盾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就我国当前的情况,其产生的重要原因是教育资源错配引发劳动力资源错配,致使教育培训结构与劳动力市场需求不匹配,劳动者的技能水平与岗位需求不匹配。
要破解“有人无岗”或“有岗无人”等结构性矛盾,首先要做好人才培养端的改革。比如,学校要紧扣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来设置专业、开设课程、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并根据市场需求做好长远规划,继而从源头上提升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的匹配度。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增加实习频次,提升大学生的实践应用技能和职场应对能力,更好地实现劳动力供给与用工需求有效对接。
当劳动力进入市场以后,还要做好职业技能培训这个“后半篇文章”。近年来,我国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制度不断完善,职业培训规模不断扩大,但是培训群体覆盖面仍不够广泛,技能培训的有效性、针对性仍不够强。这说明,当前要把“扩面提质”作为职业技能培训重点突破的环节。一方面,要扩大农村劳动力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的培训覆盖面,将更多的群体纳入培训范围,加快培养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使更多劳动者快速适应新兴业态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另一方面,要实现培训内容与岗位需求的紧密结合,从源头上解决“学了技能也不一定能找到工作,花了大钱也不一定有效果”的问题,更好实现学有所成、学有所用。
此外,还要做好就业市场的配套性建设,以解决部分劳动力不愿就业、不敢就业的问题。以岗位缺口较大的家政服务业为例,当前亟需加强“五险一金”的基本劳动保障,明确就业者的发展进步通道,加强对从业者的人格尊严与人身安全保护,解决此前管理不规范等问题,以引导更多更优秀的人才进入家政服务业。
从一定程度上讲,就业结构性矛盾将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还难以消除。啃下这个“硬骨头”,破解招工难与就业难并存的问题,需要通过就业优先的政策全面发力,让从业者找到合适的工作,让用工单位招聘到合适的劳动力。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陈 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