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之窗

当前位置: 青海之窗 都市资讯 国内新闻 正文

从穷苦到安居乐业——乌蒙山腹地的山村巨变

时 间:2020-07-25 03:18:37 来 源:本站整理

  从穷苦到安居乐业,乌蒙山腹地的山村巨变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本报记者 杨 雪 何星辉 赵汉斌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黔北农村的仲夏,郁郁葱葱,花繁叶茂。这个位于贵州遵义的小村——花茂村,名副其实。 (window.slotbydup = 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u5891748", container: "_i630znox87b", async: true });[img]//cpro.baidustatic.com/cpro/ui/cm.js" async="async" defer="defer" >

  “以前一天卖七八十元就不错了,现在平均一天能卖一千多。”花茂村村委会小卖部老板涂华琴说,村里的孩子现在买雪糕都是几块钱的随便挑,不像以前顶多买一块钱的。

  距离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花茂村视察、坐在农家乐院里和村民们聊家常已过去整整5年。如今,发展乡村文化旅游让村子大变样,柏油路,小白楼,精致的花园、整洁的村貌,游客越来越多,村民的日子也越来越好。

  母氏陶艺馆门前,老板母先刚得意地介绍着自己的独门陶罐“盬子”。这种陶罐乍看起来没什么特别,但山区劳动人民用它来汽蒸制作“盬子鸡”已有上千年历史。总书记来过花茂村之后,母先刚开始对乡愁有了更多思考,也把这些思考揉进了陶艺生意,比如把农耕图案画到陶罐上。

  “前段时间北京的餐饮公司跟我定制了2000个盬子。”母先刚说,现在的土陶容器价格比以前高出快一倍,以前一年到头就余下几千块,现在加上旅游收入,一年能赚四五十万元。

  花繁叶茂的花茂村,只是贵州农村脱贫奔小康的一隅。

  在赤水市丙安镇艾华村,一只小黑狗,喜欢在另外一只小白狗和一只小咖狗面前像弹簧一样蹦跶个没完。滑稽的场面被主人唐尚秋用抖音记录下来后,竟然收获了几十万粉丝。唐尚秋也趁势借狗狗带来的流量,做起了“带货”生意。

  34岁的唐尚秋是艾华村人,原本在外打工,做美容美发。“两三年前,政府号召回来搞养殖,给的创业政策很优惠,我就回来了。”唐尚秋说,打工收入虽稳定,终究不自在,回乡创业尽管有风险,但也有无限可能。

  自家狗狗在抖音上意外“走红”之后,唐尚秋开始销售自己养殖的石蛙、金钗石斛。金钗石斛是本地特有的品种,他特别花了一些心思搞营销,把它们做成盆栽,精心拍摄短视频。现在,仅是作为观赏,一个月就能卖出几十到一百多盆。

  唐尚秋还根据不同季节销售一些时令土特产,比如鲜笋。赤水市有“竹乡”之称,来丙安镇的山路旁随处可见竹林。唐尚秋把村里人家制作的笋干也放在平台上出售,让农民们都大开眼界:不用上街,在网上就能卖东西!

  现在,唐尚秋一个月的收入有两三万元,还带动了村里15户36人脱贫。“虽然也没有比做美容美发高出太多,但现在日子过得自在,心情好,很快乐。”说到这,唐尚秋满意地笑了。丙安镇的生活,真正可以用物产丰富、安居乐业来形容。

  不过,出此地西南仅两三百公里,便来到乌蒙山腹地,山高坡陡河谷深,生活在这里的人,行路、安居、生计无一不难。这里是毕节,被视为贵州最穷的地方。

  雨后初晴,毕节市七星关区柏杨林街道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整洁清新。挂着“扶贫车间”招牌的临街铺面里,搬迁群众正忙碌地做着各种手工活计。

  “铺面是免费的,我申请了4间,做电子平衡器,给电磁炉调节温度用的。”昇顺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柏杨林扶贫车间厂长孔维怀曾是燕子口镇龙洞村贫困户,2018年6月搬迁到这里。他从2013年起,在江苏那边的电子厂打工,每月收入2800元左右,也积累了一些积蓄。2017年,家中妻子突然生病,他只好回乡带妻子治病,花了好多钱,还欠了债,因此返贫。

  两年前搬到安置小区之后,孔维怀做过送水工,在工地上干过各种零活,每月收入能有2000元以上。“只要靠双手劳动,就能有钱赚。”孔维怀深信这一点,也一直在努力。待到扶贫车间提供了创业机会,他说,“给这么好的创业条件,不创业就浪费了。”

  跟大哥借了23万元,加上江苏的老板投资,总共100多万元资金到位后,4月27日,孔维怀正式当起了厂长。“原材料从江苏发过来,加工后再发回去,这种小件电子器件,物流成本低,适合拿到这边做。”孔维怀说,目标是招工120人。

  扶贫车间门口贴着招聘信息,做工可以来车间,也可以在家,实行计件工资。在这里就业的主要是妇女,不耽误照顾家庭,还能获得每月一两千元的收入。乌蒙山腹地的穷苦劳动人民,也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

【复制网址】 【打印】
免责声明:刊登本文仅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侵权,请联系编辑删除。